始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已有将近十年,吸取过去金融危机的教训,总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说到次贷危机,立刻会跳到普通人脑子里的词往往是“房地产泡沫”,以及地产泡沫破裂、房贷大面积违约导致金融系统塌方。
确实,高房价、高房贷经常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目前国内经济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自然会吸引更多关注。然而地产泡沫实际上只是危机的“星星之火”,背后真正的问题却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经验——资金对稳定的追求将最终导致不稳定的结果。
资金追求稳定导致过度集中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易成本迅速降低,加速了金融业发展,也带来了金融业的大集中。
首先,金融行业内马太效应显著,即“强者愈强、弱者淘汰”。这种集中的主要驱动力是技术开发成本过高、高技术专业人员的技能昂贵以及对规模经济效率的追求。市场的瞬息万变意味着只有那些拥有专家和计算机的大型金融机构才有胜算。
比如,美联储的数据显示,从1984年到2003年美国银行和储蓄机构从15084家减少到7842家,几乎减少了一半。被淘汰的都是中小银行,大的银行份额仍在上升。
更重要的是产品也在不断集中在金融衍生品上。一方面,交易成本因互联网技术的飞跃,而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全球都在低息通道中,融资成本几乎为0。交易成本、融资成本的显著下降直接导致“利差交易”大跃进式发展。
通过“加杠杆”融资,然后通过金融衍生品赚利差,既快又稳定,各种量化交易基金赚的盆满钵溢。蜂拥而至的资金给金融衍生品投资带来了极高的杠杆率,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为230万亿美元,而金融衍生品的名义价值达到596万亿,是全球金融资产的2.6倍。当时,全世界的流动性好比一个几何级数增长的倒金字塔,而80%都是金融衍生品。
风险可控、流动性高并且价格长期稳定,诱导了投资者涌入同一领域。然而正是微观上对“稳定”的追求,让资金过分集中直到系统变得承受不住一点风吹草动。
集中的资金在面对风险时会发生踩踏 2008年8月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由于严重亏损被关闭。就像危机中,直接引发踩踏的往往并不是危机本身,而是人群中的第一声尖叫,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的关闭就是这声“尖叫”。
在市场上涨时,对冲基金往往扮演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因为其投资观点往往与市场不同,市场买的时候,对冲基金往往会卖,获取流动性溢价。然而,虽然是专业投资人,对冲基金也存在羊群效应,市场有风吹草动,投资者要求赎回,大量对冲基金同时抛售,不惜一切代价平仓。比如美联储加息,房贷违约率上升,导致基金大面积赎回,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这么倒下了。
基金的高杠杆放大了跌幅,也加大了市场波动性;更加不幸的是,当发生波动的是集中全社会资金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时,这种波动就是灾难性的了。全社会类似金融衍生品的其他持有者会不停的要求增加保证金、卖出资产以兑现流动性。然而将缺少流动性的资产卖出扩大了风险溢价,招致进一步保证金要求,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了踩踏。
整个过程就是各路资金都在微观、短期中寻求最稳定的获利办法,然而宏观、长期看,所有人一起走向了死路。
“去杠杆”是从次贷危机得到的教训 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反复金融危机的资本主义时期,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世界发达国家都在严控金融市场的时期。而90年代世界各国都放宽了金融管制,也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
国内金融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次贷危机前的美国相似,一来资产价格高攀逼迫实体企业借贷,导致过高的杠杆率;二来金融产品设计过于复杂、金融业内链条过长,影子银行大行其道,金融业杠杆率也偏高。
可喜的是,政府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去杠杆”,包括减少企业、政府负债,以及打断金融行业内同业链条,缩减同业业务。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将相应的债务负担减下来,同时应严格控制贷款用途,防止债务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领域等等措施,这些当下的管制措施都在尝试调整和修复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为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石。
最后,对于金融危机,小编想引用凯恩斯的话——
“这(金融危机)是一场噩梦,它将在早晨到来时消逝,因为自然的资源一如既往地丰饶、人类工具一如既往地多产。”(《国家和雅典娜神殿》(1930))
“自然的资源”与“人类的工具”代表着人类的实体经济吗,其实,回归实体经济本源才是金融的合理发展方向!
本文由 新型建材网https://www.xxjcw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