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琅琊榜》到《人民的名义》,这些年来,电视剧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每天追剧的岛友们或许不知道,每年拍而不播的电视剧比播出的电视剧多多了,但电视剧的实际收视率,却比公布的收视率低多了。但这只是电视剧行业的乱象之一。
针对这种种乱象,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全文包括加强电视剧创作规划、加强电视剧剧本扶持等在内的共14条内容,涵盖了电视剧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电视剧行业的飞快发展,伴随着哪些问题?这个通知的意义又在哪里?
乱象
天价片酬、收视率造假这两个被诟病已久的乱象是这次《通知》主要治理的两个问题,也是牵制电视剧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这两个问题有多严重?
一位资深经纪人曾透露,目前圈内演员片酬贫富悬殊巨大,一些一线演员片酬近亿,而一般新人三个月的打包价仅15万。“目前制片方往往把演员片酬的预算提高到了三分之二”。甚至,一些演员会相互攀比片酬,签约时提前找人从片方那里打听搭档的酬劳,然后坐地起价。
演员圈内有句行话:“要么看戏,要么看钱”,不少影视剧质量差,没有内容优势,一味依赖明星。很多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根本不重视影视项目的剧本、制作和定位,只关注明星阵容,如果有某当红明星参与的剧目,就提高购剧价格,这样一来,片酬自然被提高。因此,天价片酬不仅扰乱了整个电视剧市场,还拉低了电视剧质量。
天价片酬最终需要支付,于是恶性循环打开了就收不下来。而作为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广告交易的“通用货币”,收视率可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电视台的收益、广告商的利润,重要性非同小可。收视率造假就应运而生了。
广东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曾举例,一部50集的电视剧,卖给电视台是每集100万元,在协议中会承诺平均收视率要超过1,收视率每低0.1就扣除单集购片费10万元。而在实际播出时,该剧的平均收视率为0.95,按照条款,则被相应扣除每集5万元,50集算下来250万元片款就没有了,“收视率的高低,直接与制片方的片款挂钩”。
2016年12月4日,电视剧《美人私房菜》在浙江卫视播出,当天收视率仅为0.184,在全国排名第20位,期间更是创下浙江卫视“50年来收视最低值”。12月9日,《美人私房菜》正式被撤档。后该剧的导演披露,该剧在网络表现都非常好,收视率低迷这正是没有购买收视率导致的。进一步暴露收视率造假对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重伤。
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剧集和综艺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为下一部剧拉来更多资金,甚至,知名演员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获得实际是投资方身份的更大额度回报,这无疑是更为辛辣的讽刺。这也显然并不符合经济规律,过高的片酬只会继续加剧影视领域的寡头垄断的现实,将已经淤堵不堪的文化工业生产链条推到更为绝望、荒唐的境地。
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次《通知》有明文规定第三条规定: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行业组织出台电视剧成本配置比例指导意见,优化片酬分配机制。第五条中规定:规范电视剧收视调查和管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中国特色收视调查体系。
过剩
这两个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并且这也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发文整肃,但在这种行业样态下,常常沦为一纸空文。为什么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认为,这需要解决严重产能过剩这个电视剧行业的首要问题。
他认为,目前电视剧行业的乱象是产能过剩自然带来的恶性竞争:电视剧对知名演员、大资本投入的严重依赖,也使得大量小资本精心制作的作品和未成名演员进一步丧失了成名的机会,进而导致了作为文化工业关键要素的基础,出现了结构性塌方。
产能过剩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每年拍摄的大量电视剧根本播不出来。2013年,共播出616部电视剧,其中首播新剧仅为266部,只占黄金段播出总量的43%。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格局下,大部分年份都会有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的电视剧会被束之高阁,而且这种渠道格局所产生的结果还在进一步恶化。
产能过剩怎么来的?要从2000年各大卫视纷纷“上星”说起。“上星”,即各大地区频道通过卫星转播的方式传送,各大电视台拍摄或播放电视剧的覆盖范围,不再局限于一省一地,观众群体拓展到了全国。于是包括我国电视剧在内的各个领域就踏上了“野蛮生长”周期,早在2000年,我国电视剧的总量就超过了一万集。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视剧具有典型的自由竞争性的阶段特征,从新世纪初开始,中国电视剧的自由竞争年代差不多一直延续到2012年,到了2012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也开始见顶,达到了17000集,但我国现有广电体系的卫视频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也就是8000集左右。
怎么疏导过剩产能?怎么减少资源浪费?成了解决电视剧行业乱象的关键。
破局
对产能过剩导致的电视剧行业的乱象,相关部门一直有所关注。
2015年,广电总局试图开始以“同一部电视剧在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的播出不得超过两集”的“一剧两星”政策,来为电视剧播放创造更多机会,调控产能过剩问题。
同时,电视剧市场内部也在进行调整,开拓新的空间。
网络剧就是如此产生。近年来,随着《河神》《法医秦明》《鬼吹灯》《余罪》等大制作网剧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并开始不断获得广泛认可,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网剧不仅越来越热,而且正日渐主流化。
2014年全网网络剧总流量123亿,至2016年攀升至892亿,三年流量翻三番。单部网剧播放的天花板也不断被突破: 2014年,《屌丝男士》以9.8亿播放量成为全年播放量最高的网剧;至2016年《老九门》更创造了114亿播放量。2016年,各大视频网站已备案的网剧多达4430部,共计16938集,同比增长60.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视频付费用户规模已达7500万,良好的市场生态正在逐渐成形。网剧作为可以弥补传统电视剧行业类型缺失的、极具生命力的新兴力量,自然从一登上屏幕开始就受到广泛关注和热捧。
网剧和电视剧之间,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面临着共同的时代结构。电视剧产能过剩,却远不能覆盖多达几亿观众的广阔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网剧的发展正当其时。
因此,在本次的《通知》中,“网剧”也成为一个关键词。《通知》第六条中规定:对电视剧、网络剧实行同一标准进行管理。对重点网络剧创作规划实行备案管理,鼓励优秀电视剧制作机构积极投入网络剧制作,未取得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颁发许可证的影视剧一律不得上网播放。这既给了网剧发展以机会,又给予了管制。
走出去
一方面拓展国内播放渠道,另一方面要打开国际市场。于是这次《通知》还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方向,这一方向既是缓解产能过剩的措施,也对电视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电视剧出口额已占到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60%以上。 “电视中国剧场”项目也于2014年10月启动,目前已推广至10多个国家,取得了很好效果。
“走出去”是疏导过剩产能的有效方法,也对中国电视剧质量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但中国电视剧想要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进一步飞越,疏导产能固然是必要的,直面自由竞争所导致的两级分化问题也刻不容缓。
孙佳山认为,如果不能在未来十年左右,在文化产业整体上扬的时期完成自身的结构调整,中国电视剧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势必将会恶化为通货紧缩,中国电视剧行业将在文化市场的一片欣欣繁荣中凋敝衰败。这恐怕也是五部委出台指导意见的忧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