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3月14日报道,从2016年2月英国宣布将举行脱欧公投到2017年1月底,英镑对美元汇率下跌了14%。然后,在2016年10月初,当英国政府表现出希望彻底离开欧盟(即所谓的“硬脱欧”)的迹象时,英镑汇率又下跌了6%。
货币不仅反映了地缘政治局势,还反映出贸易和债务模式。对一个进口多于出口的经济体来说,本国货币走弱并没有多大帮助。英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很严重(大体上说,它的消耗多于产出),几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
当然,一国货币走弱会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但前提是这些产品的生产并没有用到多少进口物资。在全球供应链的世界里,这是值得怀疑的。
即便假设英镑走弱有助于让英国的增长模式从内需转向出口,这种调整需要时间,并且在未来几年内不太可能缓解英国脱欧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不利影响。
通过减少市场开放程度,“硬脱欧”选项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资本流入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英国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同时更严格的移民政策导致劳动力减少,那么英国可能会发现它很难吸引必要的外国资本和劳动力来维持一个内需驱动型经济。
如果说货币是国家主权的表现,那么在开放经济中它们也体现了这种主权的极限。汇率波动往往反映了国内政治与全球市场之间的分歧。也许有人认为,国内决策与世界其他地区没什么关系,因此不需要协调或者合作。这样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英镑面临的麻烦提醒我们,外国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有着间接发言权和利益。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2015年11月30日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决定时所说的那样,将人民币纳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者还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对中国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体现了中国货币当局在过去5年中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做的工作。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一种货币可被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交易。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是显著的:中国大约25%的贸易现在用人民币结算——而在2009年这个比例还不到1%。
此外,人民币入篮从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中国多年来面临的矛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其货币却无法反映出它的这种地位。多年来,中国在贸易和投资中一直使用美元,直到今天情况依然大致如此。在中国从一个贫穷孤立的国家转变成融入区域和国际供应链的工业强国的过程中,这是合适的做法。
但北京想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治理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一味依赖美元无法反映出它的雄心壮志。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芒德尔所说的,伟大的国家拥有伟大的货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中国领导层想把人民币变成一种“伟大的货币”的想法。
最后,更关键的是,人民币入篮无疑承认了人民币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围绕着这个决定的宣传不应掩盖一个事实,即人民币的发展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考虑到限制资本流入和流出中国国内市场的障碍依然存在,人民币仍是一种国际流通有限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