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黑龙江报业集团 http://zt.hljnews.cn/system/2009/07/30/001940480.shtml
新型建材网https://www.xxjcwmall.com/
https://www.xxjcwmall.com/
https://www.xxjcwmall.com/
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
打开祖国的地图,鸡冠状东部的顶点,就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的抚远三角洲。那密密的小横线图标表明这里是一片低湿沼泽区,神奇的漂垡甸构成了难以愈越的天然屏障,因此,除边缘的少数地区外,直至60年代初期,一万平方公里的荒原依然在这里沉睡。
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农业部秘书丰年同志到嫩江县创办鹤山农场。先遣人员只有9人,在茫茫的雪原上,他们架起了第一顶帐篷,迎接北大荒的暴风雪。
3月3日,9个人举行了建场典礼,对空鸣枪3声,作为庆贺的礼炮,9个人把9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从此,荒原上响起了春天的歌声。在单薄的帐篷里,他们穿着棉衣睡觉。化着雪水做饭。后来雪化尽了,他们就找到一口日本开拓团遗弃的破土井取水,那水气味难闻,后来发现井里有两具尸体和几支破枪。但那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将尸体捞出继续食用这口井的水,直到一个月后打出新井为止。就是这样,他们当年开荒29245亩。艰苦的居住环境固然使人难以忍受,但闭塞的交通和几乎是空白的医疗条件更令人忧虑。
1958年4月10日,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的一位女同志患阑尾炎,8名战士轮流抬着担架,穿越漂垡甸送往100公里外的职工医院。中午时分赶到七里沁河畔解冻的河水冲垮了原有的简易小桥,河宽300米,没有渡河工具,没有办法,担架只好抬回。卫生员廖先成和另一名战士脱掉棉衣游过冰水河到分场寻找药品,下午两点赶到分场部拿到仅有的3支青霉素,顾不上吃饭就往回赶,中途被3头黑熊拦住了去路,在绕道而行中迷失了方向,只好露宿在沼泽地,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赶回到连队,靠这3支药救活了战友的命!如今,七里沁河上已架起了钢筋水泥大桥,河边已建起了一个新的农场。当年的卫生员廖先成如今成了拥有较先进技术设备和医疗手段的职工医院的院长。
1969年5月,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兵团战士勇敢地向荒原宣战。开始修筑由富锦县二龙山镇至抚远县的“二抚公路”。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在全长235公里的路段中有140公里,是重沼泽区,两侧根本无法取土,许多路段先用原木铺、树柴垫、再填草垡和土,最后用公路的起点和终点的两处石场开采的变质岩运到中心段铺路6800多名兵团战士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整整奋战了7个月,到11月终于实现全线通车。
一个月后,依托“二抚公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了第六师。4万多名知识青年,在现役的解放军干部指挥下,在老转业军人的带动下,以豪迈的革命精神,向抚远荒原英勇进军,掀起了三江平原开发的又一个新高潮。知识青年们像当年的老转业官兵一样,在冰天雪地里搭起了帐篷,燃起了炊烟。二十七团开荒营的知识青年们为了抢时间,昼夜奋战,晚间开荒看不清堑沟,知青们就把手电绑在木棍上,几十米一个,站成一排,用人作路标。经过艰苦奋斗,六师先后扩建了4个农场,新建了7个农场、297个生产队,5年内开荒324万亩,一批“前”字头的农场,如前进、前锋、前哨等巍然屹立于祖国东部边境的最前沿!
由北京青年组成的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他们的经历也是曲折的。第一个垦荒点因土地面积不大,没有大的发展前途因此被放弃;第二个垦荒点建在萝北县西南的北山下,但这里交通不便东面是低洼河套,一到雨季,河水上涨,道路中断,人困山中难以作为,另外这里水质不好,打30米深的井水仍是又黄又苦,特别是这里的山水成灾,土地常常是春不能种,秋不能收。怎么办?唯一的选择只有再次放弃!200多人在这里整整奋战了一年!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在这里建起了7栋住房,1个大食堂,1个马棚,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开荒千亩,生产出粮食14万公斤上交国家7.4万公斤,收入1.5万元。低头山上,他们的伙伴麻友不幸被雷电击中,埋在了这块土地上,而如今,要让他们把自己付出的劳动血汗白白扔掉,这简直是太残酷了!许多青年哭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为了明天更广阔的事业,青年们最后统一了思想,要第三次创业!他们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认真地进行了勘察,终于在1957年建起了第三个新居,它坐落在凤鸣河与鸭蛋河之间的一座小山下,景色秀丽土质肥沃。青年们再次投入火热的激情,当年便建起10栋住房,1栋大宿舍、食堂、马棚、猪舍等。建筑面积达2280平方米,这就是如今的北京庄。
来源:曙光农场小学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0c0e60100cqw0.html
北大荒精神——勇于开拓
如果说,通过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开垦荒原,建房筑路,在地图的空白上填写一个个国有农场的名字,是北大荒第一次开发的话,那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跃,则是北大荒的第二次开发,是新的创业,它依靠的依然是勇于开拓的精神。
30多年过去了,北大荒人面对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高度集权下运行的农垦经济发展缓慢,国有农场犹如百艘行将搁浅的战舰,它们不安地躁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将建立的前夜。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了僵化的观念、依附的心理、陈旧的模式、单一的结构……,这些对企业无一不是危险的暗礁,对职工是致命的桎梏。改革,是北大荒人的必然抉择。
1978年,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这是垦区改革的现实环境;1979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30年“铁饭碗”的历史宣告结束——这是垦区改革的必要条件;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至此,垦区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祖籍山东省梁山县的好汉丁启运,1956年在一面火红的“青年垦荒队”大旗招引下,来到江滨农场。30多年,他和同来的100多条梁山好汉在黑土地上吃辛苦、流汗水,日子过得还是不富裕。1984年,农场搞家庭农场试点,身为队长的丁启运果断向场里请战。第二年,农场便以他所在的生产队为模式,兴办了2500多个家庭农场。丁启运看到家庭农场中敢多包地的有机户很快富起来,他在全场率先实行“统一种,分开管,统一收,分开算”的生产管理模式。春耕秋收,全队机械力量得到充分发挥。1990年,他所在的生产队人均收入从200元猛增到2000多元,一个小小的生产队站到了垦区2000多个生产队的前列!
哈尔滨知识青年李长彦3次申请辞官卸任,办起垦区最大的开发性家庭农场。1985年5月,李长彦带着6名拖拉机手挺进抚远荒原腹地。开荒头一天,拖拉机就陷进了漂垡甸,只露出一个车篷盖。两台大挖掘机,整整3天才把机车拖出来。雨水泡起了开荒点的草棚子,饥寒交迫,李长彦的伙伴们被困在大草甸,3天3夜粒米未进。辛辛苦苦种下的1000亩大豆颗粒无收,6人背上10多万元的欠款包袱,一个伙伴卷起铺盖卷说:“就是割脑袋我也不干了!”。铁打的汉子也流泪,李长彦擦去泪水,和他的伙伴在严冬的大雪中挖好地窨子,夹着行李钻了进去,为的是看好越冬的机械。苦斗5年,李长彦开发性家庭农场开发经营了1.5万亩耕地,1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全部收回,这意味着为国家节约资金140万元!5年生产粮豆590万公斤,上交利税35万元。
不是把生命系在黑土中,我们的干部、职工哪有这般豪情?
北大荒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历史时期,都和土地有一种割不断的生命之缘,唇齿相依,互为涌泉。这场波及百万人的改革,即使人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会出现进程的差异。特别是由于思想上、理论上、政策上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因此,兴办家庭农场一度出现了较大的反复,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不清,最根本的是虽然打破了高度集中的旧体制,初步改变了旧模式,构建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改革依然没有触动最后的堡垒——国有农场的产权制度。职工群众有眼睛亮的:这不是“大农场套小农场”,而是让“小农场”活活把“大农场”套死了!富有创新与开拓精神的北大荒人,承受起时代的千斤重负,毅然作出了实行“两自”的重大抉择:职工家庭农场生产费、生活费全部自理。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转折!从国有农场建立以来,“农场拿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却要彻底翻个个!
1985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绥滨农场先后办起了3000多个家庭农场,全部农机具折价848万元都卖给了职工。由于产权明晰,职工们精心保养和使用农机具,并舍得花钱投资购买新机具,到1995年,各家庭农场不仅还清了转让款,还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购置了一大批更大更新的农机,仅大型联合收割机就有160多台!每年职工“两自”费用达3500万元。农场卸去了包袱,集中了财力,办起了宏观发展的大事。他们先后投资2800万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起粮食处理中心、农用收割机厂,改善交通、通信和福利设施等。改革前8年,这个场6年亏损1200多万元,改革后8年,农场连年盈利,总额达到1300万元。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的改革之路.丰腴的自然资源是北大荒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雄厚基础。3000万亩耕地和几千亩的牧地草原、山川林地、水面苇塘,农林牧渔副皆宜,但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垦区种植业占农业比重长期在65%以上居高不下,一花独秀,由此构成单一的产业结构,一荣俱荣,一损皆损。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因此,北大荒人把畜牧业视为连接种植业和加工业的中轴产业,在人力、财力上采取倾斜政策,使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5年,畜牧业产值达7亿元。一支雄壮的畜牧业大军出现在北大荒辽阔的草原上!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过去行进着的只有种植业一个方面军,虽然盔明甲亮,但孤军奋战,在风险中战栗而行。如今出现了高附加值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几大产业,旌旗招展,兵强马壮,紧密配合,齐头并进,形成了北大荒二次开发的雄壮气势.
打开垦门,立足自力更生,坚持对外开放1980年,经国家批准与日本日绵实业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形式,开发荒原30万亩,利用外资,引进成套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建设起全国第一个现代化国有农场。1981年初,经国家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选定黑龙江垦区开荒300万亩项目。在这一项目中,二道河、鸭绿河两个现代化国有农场诞生。
现代化国有农场的创建,是中国农垦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北大荒沿袭几十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场不再由适合自然经济方式的分散村落组成,生产专业化、生活社会化是现代化农场的显著特征。所有的农业工人都集中到场部居住,场区内集中兴建商业、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普通的农业工人住上宽敞的明亮的住宅楼;职工们驱车进入农场各生产作业区,车内密封,设有空调和通信设备。这一切不是陶公笔下虚构的武陵圣地,而是北大荒人创造的实实在在的现代桃花源。
打开垦门的北大荒人引进和利用外资、技术、设备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机耕、机播、机收面积的比重在全国都居首位。 北大荒人在开放中树立起面向世界的雄心。80年代初,出任勤得利农场水产公司经理的黄德和在合江地区水产会议上偶然得到信息:鲟鳇鱼籽走俏国际市场。黄德和紧紧抓住这个为国家创汇的契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成鱼籽加工厂。第二年春天,黄德和带着198名渔工,在百里江面上摆下了捕鳇战场。这位喝黑龙江水长大的经理,终生厮守江畔,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放眼太平洋两岸,让家乡的名字走向了世界。勤得利水产公司的3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为国家创外汇300多万美元。是改革锻造了北大荒人,也是北大荒人使改革真正成了一次新的革命与解放。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尊重科学的伟大实践科技革命是垦区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力度的开拓点之一。80年代始,垦区承担的国家课题有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大豆高产技术开发研究、谷物干燥和能源研究、水稻育种和高产栽培等项目。这些课题从现代化大农业的视角进行开发性生产项目研究。
低湿地上空的阳光,是北大荒人勇于开拓的智慧之光。改革开放的北大荒人今不厚古,洋为中用。摒弃古老落后的传统观念与农艺方式,接纳先进的科学观念与技术措施,敞开胸襟迎接科技革命的洗礼。1989年底,垦区确立了实施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90年代第一春,近40万农业职工在科技工作者指导下,在大机械、大科技的优势中,使一道道传统农业的防线被突破。
垦区近十年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50%以上。北大荒的科技工作者是英勇无畏的开拓者。勇气、毅力、卓识使他们终生不渝献身垦区的科技事业。
人们不会忘记这位长眠者——北大荒的“奶牛之父”。这位30年代长春兽医大学毕业,40年代东渡日本留学的老知识分子,50年代参加了国营农场的创建开发工作,历任萨尔图种畜场场长,铁道兵农垦局、牡丹江农垦局、东北农垦总局生产处和畜牧处长。1963年5月,张源培接受王震将军发展奶牛业的命令,只带一套铺盖卷和一箱沉甸甸的书,风尘仆仆来到八五一农场任党委书记兼场长。这位垦区奶牛业和乳品工业的奠基人上任后,爱牛如命,给畜牧队办班,他亲自授课,第一课的内容是“牛道主义”。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马灯,每天天不亮就提着灯到牛舍查看牛情。他带领职工建起完达山奶粉厂,生产出“完达山牌”全脂奶粉。这样一位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高级知识分子、文革中含冤逝去,年仅49岁!如今,已获国家4块银牌的“完达山”名牌奶粉,垦区12万头奶牛业的发展可以告慰这位老专家的英灵了。
为垦区大豆高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作物栽培专家郭玉,“三垄栽培”是他积半生心血的科研成果。
数不尽的科技精英,说不完的忠诚奉献。这支精英荟萃的科技队伍,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垦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0.8万人,这又是一支十万大军的队伍!70多万职工中,有20万技术工人,这是何等巨大的潜在生产力, 北大荒人几十年的奋斗,几十年的开拓,植树造林,改天换地,使共和国的东北边陲出现了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绿洲。 改革的天时、优越的地利、创业者的精神、奉献者的品格、开拓者的意志,北大荒人在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农业之路出现在他们脚下。
来源:曙光农场小学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0c0e60100cqw2.html
新时代下的北大荒精神
发稿时间:2014-08-03 13:31: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中国青年网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北大荒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双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更需要坚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瑰宝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表现为以下10个特征:
一、不畏艰苦、勇于奋斗的拼搏性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是北大荒精神的基石,是北大荒人的政治本色。六七十年前,北大荒人徒步挺进亘古荒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开垦荒原的伟大事业中。他们以顽强的精神,乐观的态度,坚韧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格战斗在大荒原上。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勤劳勇敢的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鲜血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大粮仓,为共和国开垦耕地4000多万亩,能为国家解决1.2亿人口的口粮,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二、锐意进取、永不停滞的创新性
创新是北大荒精神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垦区探索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率先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引进世界先进水平大马力农业机械,实现旱田耕地面积全覆盖。垦区现代农机的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科技水平、机械化发展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进行的旱改水、以稻治涝的种植业革命,更使北方高寒地区没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历史被改写,并探索出一套寒地水稻栽培模式,从水稻育秧、插秧、管理、收获一整套以叶龄诊断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技术。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顾全大局性
顾全大局精神体现了北大荒人胸怀全局、强国富民的爱国情怀,北大荒人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时刻以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最大的大局。2003年,“非典”肆虐,北大荒米业48条生产线全线启动,支援北京市民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满载2460吨北大荒大米的粮食专列从黑龙江垦区发往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在西南五省区大旱的关键时刻,北大荒又向灾区紧急调运大米2400吨,发挥了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四、无私忘我、勇于牺牲的奉献性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就是北大荒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北大荒的开发史是一部用汗水、泪水和血水写下的历史,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拓荒者们经受了种种磨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把他们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块黑土地。在长达60多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5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永远长眠在北大荒,实现了他们献身北大荒、扎根北大荒的铮铮誓言。
五、先进精神的集成性
北大荒精神吸收和融会了各个英雄群体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壮丽事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它不仅继承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不仅继承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继承了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这些优秀的思想品德经过不断融合和锤炼升华,最终架构出北大荒精神的丰富内涵。
六、跨越时空的穿透性
北大荒精神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她在长期的实践中,能够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北大荒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北大荒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北大荒人靠着这种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坚持强工、优农、兴城统筹发展方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引领示范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以及维护边疆繁荣稳定做出新贡献。
七、非凡的创造性
北大荒人是一个有着非凡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把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想开发但都以失败告终的亘古荒原,建成为每年为国家提供400多亿斤商品粮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创新意识的北大荒人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激发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稻治涝的种植业革命使水稻面积由过去的4.6万亩上升到1999年的“双超千”。截至2012年,垦区水稻面积已达2323万亩,平均亩产达590公斤,总产达270.4亿斤。粮食商品量达到407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八、激励凝聚的导向性
北大荒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成为北大荒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以复转官兵为主体的北大荒人始终具有讲政治、讲纪律、讲大局,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北大荒人的道德观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勤劳勇敢、互助协作,又具有现代的和谐、合作、诚信、共赢意识。北大荒人高度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特征和极强的团队精神,使得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家调得动,能应付突发性事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北大荒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激励北大荒人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壮举中,表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九、引领示范的辐射性
北大荒历来“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北大荒精神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内功能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广泛的影响力上。从上个世纪50年代十万复转官兵、北京等地青年志愿垦荒队云集荒原开始,北大荒就成了全国人民注目的焦点和热点。60年代初,《老兵新传》、《北大荒人》两部反映拓荒者创业生活的影片轰动全国,它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改革开放以来,北大荒更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的窗口。垦区发挥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优势,通过开展场县合作共建,传播先进农业技术,为农民提供代耕服务,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促进黑龙江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十、人本和谐的协调性
打造绿色生态北大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北大荒人不懈的追求。2012年,垦区城镇化率达到85%,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黑龙江垦区以优美、和谐、宜居的城镇环境,荣获“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和“世界农都”称号。
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基本内容的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北大荒精神作为北大荒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它激励北大荒人抓住机遇,跨越发展,为实现双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原标题:新时代下北大荒精神的10个特征
来源:中国青年网 http://news.youth.cn/wztt/201408/t20140803_5588233.htm
北大荒精神与北方人情怀
2014.11.21 - 北大荒事 - 一笑
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他们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容的北大荒精神为支柱,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老一辈拓荒人不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里,更是奉献了一生,而他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新时期的北方人依旧继承着北大荒精神,奉献在北方这片沃土上。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兴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北大荒精神在垦区北方人半个多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反复锤炼,吐故纳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北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北方人用青春、汗水锤炼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拓荒人留给我们新时期北方人、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通过我们北方人对北大荒精神继承和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独有的北方人情怀。
一、北方人艰苦奋斗的情怀
现在的北大荒虽然已经改变了一片荒芜、穷山恶水的旧面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但我们新时期的北方人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北大荒精神,北方人依旧秉承着艰苦奋斗的情怀。
但随着北大荒事业的成功、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再讲艰苦奋斗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我们北方人依旧能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勤俭建垦区、勤俭办事业的思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反对贪图享乐、挥霍浪费,以清养廉,以俭养德,洁身自好。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思想上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为远大理想奋斗不息;在学习上能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提高本领;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使我们的北大荒事业继续他的辉煌。
二、北方人勇于开拓的情怀。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是北方人对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的新时期的新理解,北方人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情怀,指引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北大荒事业。
创新点燃科技,实践获得成果,行走于奶牛养殖基地,那里的牛场全部是自动化“散栏式”喂养,电脑管理,微机监控,全混合日粮配方科学饲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奶牛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富民强场的主导产业的正确性。创新才能卓越,科技才能致富,利用已经成熟的冻精配种、胚胎生物技术等现代手段加速繁育速度,扩大了优质奶牛种群数量。除此之外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先后与北京奶牛中心、省家畜繁育指导站、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国内生产单位建立联系,促进先进育繁技术快速转化。
三、北方人顾全大局的情怀
早在五六十年代,北方人就坚持“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方针,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北方人顾全大局的情怀,他们在提高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与周围的农民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代耕、技术指导、良种推广、参观实习、召开农民座谈会以及节日联欢活动等方式,使国营农场在周邻农村的影响逐步扩大,并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以及促进周围农民提高产量上逐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团结协作,相互支持不仅表现在垦区内部农场之间以及省内场县和场乡之间,而且,垦区人还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支援兄弟省区,并把北大荒人顾全大局的精神弘扬光大。
四、北方人无私奉献的情怀
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精神,是老一辈垦荒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锻造出的崇高品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新时期的北方人依旧在践行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新时期的北方人重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树立淡薄名利、无私奉献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垦区发展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服从垦区,服务垦区,无私奉献垦区。
立足平凡追求崇高,方能彰显不平凡的人生;扎根黑土无私奉献,才能造就北方人高尚的情怀。他们忠诚于党和国家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伟大事业,坚守在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用青春和热血忘我地耕耘着这片黑土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北方人的风采,诠释出北大荒精神的真谛。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北大荒精神的完美再现,是时代前进的强大动力。北方人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永远是北大荒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坚强脊梁。 2011年11月11日
来源:父辈的旗帜 http://www.bdhflag.com/?p=112
奏响时代旋律的强音--—“北大荒”精神考察体会
日期:2011-11-25 发布单位: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随着我部“学习三种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按照司领导安排,10月21-28日,我跟随农业部青年考察团走进黑龙江垦区农场,接地气、察民情、问民生,学习弘扬“北大荒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立足岗位服务“三农”。考察团以农业部系统青年为主,包括来自中纪委、中宣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开行等相关单位的共40名青年干部。
此次考察活动,是深入贯彻农业部党组学习农业系统“三种精神”(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和祁阳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加强农业系统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一”目标,即围绕创先争优,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北大荒精神,创作一组文艺作品;立足“三农”大局,组织一项专题调研;密切联系基层,建立一个学习实践基地;加强青年工作,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一周的时间,我们顶风冒雪行程1000多公里,考察了三个管理局,5个农场,通过参观北大荒博物馆、考察现代农业园、深入企业、农场与干部职工座谈、参加农场植树和农事劳动、学唱北大荒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有了全面了解,感受到了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程,感受到了垦区人民对日益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北大荒美好景象的热爱,感受到了垦区人民对工作的踏实和认真的态度。特别是农场职工的工作态度让人钦佩,他们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让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对“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有了深刻领悟。
一、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气势磅礴
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七星农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290农场园林苗圃、绥滨灌区渠首、共青农场现代农业园,参观了建三江城镇示范区、宝泉岭城镇建设园区,并在前进农场整地现场参加农场劳动,亲身感受了农垦农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勃勃生机。六十多年间,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入垦区的开发建设。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营农场群。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产业、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黑龙江垦区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跑者,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惠及民生的“中华大粮仓”。
二、北大荒精神鼓舞人心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这便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发人深思。在垦区的开发建设中,英雄的北大荒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精神的坚实基础。六十三年前,北大荒亘古荒原杳无人烟、一片荒凉。野兽成群,蒿草没人,蚊虫糊脸,寂寞难挡。吃雪水,住窝棚;天当被、地当床。正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英雄的转业官兵、院校学生、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以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纷纷奔赴这块神奇的土地,默默地、深深地扎下了根。艰苦,并没有吓倒勇敢的北大荒人;奋斗,则让他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改变了北大荒的模样。从那个时候起,艰苦奋斗,便成为北大荒人攻坚克难的法宝,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北大荒精神的基础源泉。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精神的发展。在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垦区人员介绍说,当地属寒带,以往没有种植水稻的先例。从六十年代间试种,到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经历了几十年的追求和探索,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坚持,可是创新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终于助力北大荒人完成了历史的超越,打破“老三样”的种植结构:绿色水稻已经全部取代原始的种植结构,高产、高效、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水田,已经主导垦区的种植业经济,成为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勇于开拓也同样在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种植技术迅速推广、单产总产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翻番倍增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精神的升华。垦区自建立之初,每一项战略部署都是在顾全大局,顾全大局已经成为北大荒人自觉的行为准则。我们在与垦区人员座谈中了解到,北大荒人从开发建设那一天起,就时刻牢记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在解放战争中的炮火硝烟中,为了给前线提供粮食保障,第一代北大荒人开始在莽莽荒原上开荒种地,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出汗尽力。全国解放后,为了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十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一手拿枪为国家站岗,一手抓生产为国家送粮。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北大荒人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交足交够给国家的粮食。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垦区迅速向北京调运15060吨大米,及时缓解了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仅用三昼夜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作用。作为国家大粮仓,垦区人一直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与生俱来的天职,在粮食问题上,北大荒人始终和党中央心连心,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北大荒人心里时刻装着全国人的吃饭问题。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内涵。60多年的垦荒事业,已使北大荒人与黑土地结成了一体,他们是黑土地忠诚的儿女。他们是用灼烫的黑土、坚硬的山石为材料,以风雪雷电作刻刀,历经漫漫岁月凿刻而成的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那么,是什么力量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垦荒者凝聚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考察中,我们与“感动垦区十大人物”代表、北大荒新型劳动者代表、农场新进大学生、青年志愿垦荒员座谈发现,正是这几代北大荒人心血炼就的“北大荒精神”凝聚人心、提振精神、激发活力,鼓舞士气,才有力地推动了垦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这就是北大荒人不屈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北大荒之魂!
三、鼓足干劲,传承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里,包含了无数人的青春和热血,“北大荒精神”里浸染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忠诚,无数人罄尽一生的所有塑造了这股开天辟地般壮阔的精神和气节,直到今天仍激励着后人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这是郭小川在《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写的诗句,也是所有经历过北大荒历史的人们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我们歌颂、赞美、怀念拓荒者,我们更应该珍视并铭记拓荒者留下来的精神,这股精神才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千年不折、万代不弯的脊梁。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不仅是北大荒的,而且也是全中国的、全民族的,它是激励我们崇农重农、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学习“北大荒”精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要把学习北大荒精神与具体工作相结合,与为民服务、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相结合,与推进农业系统文化建设相结合,让这种精神入脑入心,深入实际,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 市场信息司 陈爱云 2011年11月11日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http://www.moa.gov.cn/sjzz/scs/cxzy/201111/t20111125_2417965.htm
北大荒的巨变与北大荒精神
2009.07.14 16:56
在解放战争硝烟正浓的1947年,上万名的伤残军人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自部署下拉开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60年来,建设者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营农场群,年均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多亿斤,昔日的莽莽荒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北大荒的巨变,是党中央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亿万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同时也是三代军垦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开出的最为灿烂的花朵。这一精神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它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我国农垦战线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艰苦奋斗。北大荒开发的艰难程度在人类拓荒史上是罕见的。北大荒位于东经123度至134度,横跨12个经度,北纬43度至50度,纵贯8个纬度。这里是冰雪之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在这里徘徊。北大荒的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摄氏度降至零下3.5度,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有作家这样描写道:这里是寒冷的世界。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每逢“大烟泡”过后,时见雏鹰跌落于林下,孤狼陈尸于河谷;古泉咽涩,大江断流;没有顽强生命力的灵物,怎敢在此生息繁衍?
北大荒人就是在这样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始了创业的悲壮征程。冬天,他们住在莽莽荒原上的马架子、地窨子里,喝着雪水,吃着冻干粮;夏天,风餐露宿,顶风冒雨,人拉肩扛,在丛林中、草甸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建起了一批批国营农场。
1949年10月下旬,在作战中失去一只眼睛和一条胳膊的老八路郝光浓率领100多名荣军战士来到伊拉哈创办荣军农场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眼前惟有呼啸的寒风卷起冲天的雪尘。他们架起第一顶帐篷,穿着棉衣睡觉,和着雪水做饭。为了积肥,伤残的荣军战士搭配编组,双目失明的抬着担子,瘸腿的跟着拣粪。失去了十个脚趾和两个手指的特等模范迟子祥率领战士们办起了铁匠炉,挥动伤残的手打出1200多件小农具。为了生产运输工具,他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身躯作动力,硬是生产出可以载重5吨的大拖车。老红军余友清在八五○农场开荒中,带头试验人拉犁开荒。他们先用50人拉一台双轮单铧犁,后改装犁具,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在几十公里的荒原上,出现了身着军装的战士们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的壮观场面。
农建二师五团在创建二九○农场时,由于没有建房材料,战士们就用炸药在平地上炸开冻土,像挖地道般在一米半深的冻土层下筑屋,再从上面打几个眼,下面铺些干树枝,过着穴居式的生活。待到天气变暖,冻土融化,洞穴倒塌,战士们才用两个树干支撑,搭起人字型的马架子。在北大荒开发的初期,小马架是安身的主体建筑。1958年春,预一师1488名转业官兵用100天的时间抢盖了1000多间马架子,使萝北荒原上出现了几十座“新村”。
1969年5月,以知青为主体的兵团战士向荒原宣战,开始修建由富锦县二龙山镇至抚远县的“二抚公路”,6800多名兵团战士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奋战了7个月,在140公里重沼泽区修筑成235公里的路段。
勇于开拓。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北大荒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靠制度创新作支撑。1978年,像当年挺进荒原一样,北大荒人开始向一个陌生的领域进军。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经营体制和机制,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几十年习惯于国家出钱、农场种地的正式职工转变为自己出钱种地的家庭农场主,北大荒人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历练。
家庭农场兴办成功了,北大荒人又探索规模经营的新路子。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开始了农业改革的第二次飞跃。这次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栽培模式化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不断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的改革,用三年时间把原来的2241个生产队全部撤销,集中设立661个管理区。这项改革,压缩管理人员1.27万人,减少开支4.6亿元,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减轻了职工的负担,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制度的创新洞开了北大荒人看世界的窗口,将他们引向了国际舞台。1978年,垦区在友谊农场五分场2队全套引进美国农业机械,建立了3万亩耕地的北方旱作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1980年到1983年,垦区以补偿贸易、世行贷款等形式建立了洪河、二道河、鸭绿河、浓江四个现代化农场和32个引进外资生产队。特别是近5年来,垦区已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5.5亿美元。
目前,垦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主要农畜产品出口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垦区发挥资源、品牌和诚信等优势,推进企业自主招商,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先后引进韩国大和、香港宣威等国际知名企业,累计引资46.8亿元。对外合作不断发展,累计直接利用外资7080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北大荒农业股份成功上市,一次性融资15.6亿元,近期发行短期债券14亿元,同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农场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融资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商贸集团与中石油、完达山乳业与台湾统一的成功合作,从根本上改善了股权结构,转变了企业经营机制。九三油脂等企业也在大连、天津和防城港等地实现了强势扩张。
顾全大局。党和国家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略定位旨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开发初期支援解放战争前线,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到今天在北大荒建立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60年来,北大荒人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挫折,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大局。
1960年,北大荒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但为了完成上交国家商品粮的任务,农场人守着一堆堆粮食,自己却用野菜、豆秸、树皮充饥,全垦区职工的口粮标准降到了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当年,却向国家交售了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当年在垦区广泛传诵的“八五三精神”,就是北大荒人顾全大局的真实写照。1960年,八五三农场接受了上交国家300万公斤粮食的任务。但在运出了280万公斤粮食后,上级考虑到这个农场职工是以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树叶充饥的实际困难,决定余下的20万公斤就不收了。可当农场听到一些灾区严重缺粮的情况后,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又从农场的种子、口粮、饲料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民,为国家分担了困难。
大家都知道,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目前国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补贴农业。明知种粮效益低,但由于国家需要粮食,北大荒人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1990年,垦区提出建设5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大荒人必须跳出单一旱作农业的老路,开始一场“旱(旱田)改水(水田)”的革命。
80多个国有农场组织千家万户在1000万亩低产田上大造水田。没有资金,农场和职工千方百计筹措,4年之间,投入资金30多亿元;没有技术,除总局组织统一培训外,各农场还从外地引来技术人员。全垦区改造利用了1000多万亩低洼易涝低产田,打破了近50年来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使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2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400万亩,水稻单产、总产分别由159.7公斤、0.4亿公斤,提高到2006年的513.6公斤、52.9亿公斤,水稻总产已占全垦区粮食总产量的56.4%,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使垦区的农业生产走上了高产、稳产、高效的发展轨道。
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助推了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攀升。垦区用了15年时间才在1962年拿下总产20亿斤的大关;从总产40亿斤到100亿斤的跨越用了10年时间;从1995年到2005年,还是10年,但粮食总产已从100亿斤达到200亿斤;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再登新台阶,达到226.4亿斤,商品量首次突破200亿斤,创造了垦区发展史上的奇迹。
无私奉献。北大荒的60年,是饱含血与汗、诗与歌的宏伟篇章。创造北大荒历史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当年,为了开发北大荒,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老红军、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从烽火弥漫的解放战争的战场、抗美援朝的前线毅然投身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一生无怨无悔地奋斗在北大荒。
从1947年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他们中有一生奋斗在北大荒的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等1000多名老红军战士和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等1418名残废荣誉军人。他们中有128人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有408人获特等功奖励,有2929人立过大功。这些英雄们是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入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老红军黄振荣,率队深入茫茫的林海雪原,在踏查荒原时,冻掉了9个脚趾头。老红军张文忠离休不赋闲,为改变农场低产面貌,主动要求种6亩试验田,他起早贪黑,挑着担子,一冬积了40吨优质肥。水渠决口,他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缺口。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吸引了20万北京、天津、河北、哈尔滨、山东等地的支边青年,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北大荒。1956年,已经担任了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乡长的杨华,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带领第一批北京青年来到北大荒。为了坚定青年们扎根边疆的决心,他写下了血书:“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他在北大荒整整奋战了42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54万全国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怀着满腔的热血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在垦区各行各业建设上留下他们闪光的青春足迹。北大荒艰苦奋斗的历程成为他们今天取得更大成就的精神财富和人生积淀。现在,仍然有二万余人奋斗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60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科技人员。他们中有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元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特别是被人们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他研究推广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等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年以来其科研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增效100多亿元,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武装起来的北大荒人,可以创造人类拓荒史上的壮举,也一定能够绘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
来源: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zxdk/2007/200716/200907/t20090707_6668.htm
北大荒精神的理论形成过程
科学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而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总结与指导。北大荒人在丰富发展北大荒精神实践的同时,对北大荒精神理论的探索研究、深化总结,从来没有停止过。
北大荒精神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内容极为丰富,博大精深。深入研究好北大荒精神理论对于全面总结几十年来北大荒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深入挖掘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尤其是精神动力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从弘扬北大荒精神,发扬其辐射作用的角度看,亟待解决与回答“什么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的来源是什么”、“北大荒精神的特征是什么”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北大荒人对北大荒精神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7—1985年),从理论开端到理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从理论的建立到基本形成;第三阶段(1994—1999年),从理论的形成到系统成熟;第四阶段(2000—至今),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第一阶段(1947—1985年):从理论开端到理论准备
从北大荒开发建设开始,垦区各级党组织就十分注重用革命的精神来鼓舞人、激励人。
王震同志以身体力行的革命精神,在点燃北大荒第一把荒火的同时,把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尤其是南泥湾精神的火种播撒到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上。1956年12月26日,王震在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党代表会议上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并对农垦局全面发展规划和今后的任务作了重要指示。会上,王震赠给广大铁道兵复转官兵一副对联--横联:艰苦奋斗;上联:密虎宝饶沃野千里变良田;下联: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
1985年8月26日,王震在佳木斯宾馆接见了总局领导同志时对大家说:“他快满八十岁了,到十月份,党中央开会的时候,他要从第一线上退下来。在离开岗位之前,他特地再来北大荒一次向新老北大荒人作一次最后的慰问。他又说:北大荒人是一代英雄,开发北大荒的艰苦是世间少有的。三十多年开出二百万公顷土地,这速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他接着说:“中国荒地还有两大块,一块是在新疆,一块在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还有约70万公顷土地没有开出来,这些土地多是常年积水的沼泽,要开这些土地必须象治理黄河一样,中间要挖、两面筑堤,除了需要大量机械之外,更重要的还要艰苦奋斗的北大荒人的精神。”
8月28日,王震同志在八五三农场欢迎晚会上的讲话时说:“同志们开始来这里的时候,是沼泽地带,蚊子很多,同志们吃了苦,现在看来嘛,这个苦是可以加一个‘艰’字的,叫艰苦创业,可这个创业是胜利的,没有苦就没有甜,先苦后甜嘛。现在还是要艰苦创业,生活的改善是要依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
我们国家还很穷,但新中国同旧中国相比,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这些头发白了的人和五、六十岁的人是清楚的,小青年就不知道了。我是湖南人,我们湖南省在解放前象这样一个旅馆(指八五三农场招待所)都没有。所以,我们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要独力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86年6月17日,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同志为垦区题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1990年7月,83岁高龄的王震同志最后一次到北大荒视察。他不顾疲劳视察了一批农场、工厂,农业科学院、校,兴致勃勃地看了飞机作业,大豆喷灌和麦收,并挥毫为垦区题词:“为国家提供一百亿斤商品粮和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而奋斗。”
以“艰苦奋斗”为开端和核心,奠定了北大荒精神的理论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北大荒的各级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在丰富发展着北大荒精神的理论。
1981年1月24日全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在讲到做好调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和发展垦区大好形势时说:“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60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国营农场建场初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应当树立这样的志向,带头安心边疆,安心农垦事业,以大局为重,在加速垦区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
1985年在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上,在谈到抓好典型,树立正气,发扬光大北大荒人的光荣传统提出:“我们垦区在30多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北大荒人的光荣传统。概括起来就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战胜一切困难,艰苦创业,努力进取的革命品质;上下团结一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同志间的真诚感情;不为名,不图利,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献身精神;顾全大局,分担困难,服从命令听指挥,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组织纪律性。这是北大荒人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优势,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从理论的建立到基本形成
北大荒精神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精神成果。一直到80年代,尚未从理论上、从抽象的逻辑思维上,给予北大荒精神以严格的科学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大荒精神的传播与弘扬。
1985年8月26日至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同志,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来垦区慰问广大干部和职工,并视察了友谊、八五三、八五二农场。8月26日,王震在佳木斯宾馆接见了总局领导同志时,他说:“北大荒人是一代英雄,开发北大荒的艰苦是世间少有的。三十多年开出二百万公顷土地,这速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他接着说:“中国荒地还有两大块,一块是在新疆,一块在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还有约70万公顷土地没有开出来,这些土地多是常年积水的沼泽,要开这些土地必须象治理黄河一样,中间要挖、两面筑堤,除了需要大量机械之外,更重要的还要艰苦奋斗的北大荒人的精神。”
1986年5月上旬,时任省委书记孙维本同志,到三江平原地区,对国营农场作了调查研究。在农场总局党委汇报会上,孙维本同志首先谈到了对北大荒的几点印象。就北大荒精神问题,他说:“走这一路接触了一些同志,接触了干部、职工和家庭农场场长。从接触这些同志当中,我感觉到国营农场确实培育了一支具有北大荒人精神的队伍。这北大荒精神将来要把它具体化。王强同志说,今年春节间你们已经议论过这件事,归纳了几条。什么是北大荒精神呢?主要感觉到这支队伍组织程度高、纪律性强,特别有突击任务的时候,这种特性就表现更明显,保持了战争年代那么一种指那打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一种精神面貌。”
在这次讲话中,孙维本同志为垦区提出了一个崭新而又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也促进了北大荒精神理论研究和弘扬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1986年7月20日,孙维本同志在黑龙江省转复军人开发建设垦区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并号召在全省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他说:广大转复军人在垦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这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于献身的“北大荒精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同志率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南泥湾精神”。50年代的和平建设时期,王震同志又率领十几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南泥湾精神”在“北大荒”生根、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它的核心就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舍得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吃苦受累。战斗在黑龙江垦区的广大转复军人,既是“北大荒精神”的创造者,又是“北大荒精神”的体现者,还是“北大荒精神”的传播者。“北大荒精神”曾经鼓舞着老一代垦荒者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现的,它也同样给新的一代建设者带来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激励着他们再展宏图。“北大荒精神”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垦区广大职工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全省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同大庆的“铁人精神”一样,正在鼓舞着全省人民为振兴黑龙江而努力奋斗。
此阶段,刘成果同志对北大荒精神理论的系统化、经常化、典型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一,他深刻地认识到北大荒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据此提出“北大荒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法宝”的论断。1989年12月13日,在黑龙江省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分析了垦区的形势,提出了经济工作目标以后,要求“要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保证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他回顾了垦区不怕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光荣传统以后,他说:“可以这么说,一部垦区发展史,也是垦区干部、职工、家属发扬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历史。北大荒精神始终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这个传家宝。今天,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困难程度也比以前轻得多,克服困难的条件比以前强得多,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治理整顿的新胜利。
北大荒精神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克服困难、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这是因为,北大荒精神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资源,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垦区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资源一旦被充分开掘出来,就会成为净化干部职工思想境界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念,成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一股凝聚力量,最终会转变为推进垦区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的物质能量。”
他极为重视北大荒精神的精神动力问题。1990年9月2日,在黑龙江垦区精神文明建设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他首次提出“要把北大荒精神教育和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他说:“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决不只是一个物质文明建设问题,它必然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北大荒精神教育。因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就是北大荒精神在90年代的具体体现。因为我们搞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艰苦奋斗,不艰苦奋斗是实现不了的。另外,要搞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从资金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的精神,要以自筹为主,因为将来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从落实的渠道看,得有70%左右靠我们自已,其他农行的贷款也好,世界银行的贷款也好我们都是要还的。那也是我们自力更生的表现,不是国家给你投资,不是无偿的,所以必须从现在起,要把自力更生这个思想树得牢牢的。明年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就要起步,那更要靠自力更生。今年秋收以后分配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明年的资金自筹这一块落实下来。再一个就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提供100亿斤商品粮,这本身就是我们垦区对国家的奉献。实际上,垦区目前的经济实力要完成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任务是有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国家的困难现在就是缺粮。今年专卖粮难又是假象,从长远看,粮食始终是个卖方市场,因为国家缺200亿斤到300亿斤粮食,现在靠进口来补充,需要花大量的外汇。我们黑龙江垦区作为农业生的国家队就应该主动为国家承担这样一个困难。全国农垦系统要增加100亿斤商品粮,我们要承担73亿到80亿斤。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但是我们作为机械化力量比较强、资源比较多,又是国家大量投资开发建设的垦区,又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顾全这个大局,为国家承担这样一个困难。所以,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实质上是争取要为国家多做奉献,同时也顾全国家这个大局。在顾全大局方面,即解决国家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问题,国家大局要稳定,粮食得够吃,我们是顾全这样一个大局。另外,在资金方面,我们也要顾全大局,我们选择的方针是自力更生,因为国家现在资金也很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这也体现我们顾全大局的思想。至于说勇于开拓,建设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就是一种开拓,当然这个开拓,是由过去广度开发为主向深度开发为主转变,我们要开荒400万亩,要改造低产田2400万亩,这就是在新形势下,我们勇于开拓精神的再现。而且,通过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我们将由一个垦区变成两个垦区,因为总产要翻一番。由广度开发为主向深度开发为主转变,生产力水平要由机械化向现代化方向转变。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成的同时,我们垦区要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基地,这就是商品经济由目前的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我们的经营由目前的粗放经营将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效益将由目前的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这些都需要开拓,而且在建设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深化改革,还要继续开放,这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总之,在90年代发扬北大荒精神要和建设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北大荒精神是我们的财富、传家宝、优势和特色,所以,一刻不能放松。”
第二,在北大荒精神理论的系统化上,有了较成型的思索。1990年8月20日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形势报告会上,他系统地阐述了对北大荒精神理论上的观点。他提出了对“北大荒”、“北大荒人”、“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北大荒精神的作用”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的思索。
1990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精神》(于199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一书编写组全体成员会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对北大荒精神理论的认识。以此为框架,形成了1995年版本的《北大荒精神》一书。
他说:“为会么要写这本书?要写这本书是我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的想法,主要是有这样几点考虑。
我到垦区近三年时间了,一年前提出了这个想法,那是因为我到垦区后接触了北大荒、北大荒人和北大荒的事业,使我受了不少的教育。我为能有机会加入北大荒人的行列,感到高兴和自豪,感到这也是一种幸运。今年中秋节时我琢磨了几句话叫做‘欣逢良机拓大荒,苦斗三年当福享。笑看垦区转机到,再战百亿商品粮’。北大荒这块事业吸引、教育了我,我内心里想,既然我加入了北大荒人这个行列,就要学习北大荒人,发扬北大荒精神,争取做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中合格的一分子。
同时,北大荒人、北大荒的事业、北大荒精神对我来说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我觉得北大荒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北大荒可爱、北大荒人可爱、北大荒的事业和未来更可爱,北大荒的春夏秋冬四季都可爱,北大荒四季黑、绿、黄、白各种颜色都可爱。黑是黑色的土地,肥沃土地是宝贵的资源,它象征着富有。绿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象征着希望。所以我说目前的困难并不可怕,我们的希望在绿色的田野上。绿色的草原牧牛羊,绿色的树木是银行,绿色的田野产稻谷,绿色的水面是鱼塘。这都是可爱的。北大荒的黄色也可爱,它会带来丰收和喜悦,同时也象征着奉献。北大荒的白色是纯洁的。这就说明确实对北大荒应该有感情,所以,应该把北大荒人、北大荒精神和事业写出来,这是一种感情的驱使,一种政治责任感的激励。我曾在《半月谈》上看到一个材料,谈到了一些中华民族的精神,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女排的拼搏精神等等,但是没提到北大荒精神。这不是说北大荒精神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我们有责任把它系统化宣传出去。”
刘成果同志对北大荒精神深入思考,在2002年7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垦探索录》中辑有的理论文章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第三阶段(1994—1999年):从理论的形成到系统成熟
1994年,时任省委书记岳岐峰同志在视察垦区时首次正式提出,全省人民都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岳岐峰同志的号召引起了垦区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总局党委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就抓紧编著《北大荒精神》一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12月召开的农垦工作会议上,与会的近300名领导干部对总局党委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的若干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后于次年1月以文件形式在全垦区印发。
1994年12月20日,省农场总局以《历史的丰碑,永恒的财富--关于弘扬北大荒精神几个问题的汇报》为题,就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内涵,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第一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首次将北大荒精神表述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份文件是目前流传的北大荒精神四句话、16个字的表述可考证的最原始出处。
1995年12月《北大荒精神—几代拓荒者的真诚奉献》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成果同志在序言中指出:“《北大荒精神》是第一部系统地介绍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基本特征和科学内涵,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怎样弘扬北大荒精神,使其代代相传的专门论著。”这部书共7章12万字,从史的角度,对北大荒精神的诞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四句话16个字进行了系统阐述。
1997年,为庆祝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50周年,江泽民同志于当年8月28日为垦区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继续开创农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北大荒精神的宣传教育掀起了高潮。弘扬北大荒精神在垦区、全省乃至全国开始叫响。
--第四阶段(2000—至今):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十五”是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北大荒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世纪伟业,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各有关厅局委办的有力支持。尤其得到中央领导和省部领导的关怀。
2000年8月22日中午,江泽民同志乘专机赴我省东部重要城市佳木斯市。22日下午,江泽民同志视察了农垦科学院,会见了18位老军垦、老农垦、老知青和青年代表,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并进行了座谈。江泽民同志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饱含深情地说:
“北大荒,全国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
过去,我们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都到这里来过。比如说,谈到北大荒,谈到全国的农垦,包括新疆,就想起王震同志。严格说,王震同志从延安,从三五九旅,从南泥湾就开始抓垦荒事业了……
我最大的感觉,首先要说的是北大荒的变化,这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艰苦奋斗的结果。刚才听到的介绍,你们的粮食产量1999年达到180亿斤,提供的商品粮可供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海陆空三军吃一年有余。真是了不起呀!民以食为天啊!从这一点上,我要说,建设大规模、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是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建设大规模商品粮基地,这是重大的战略措施。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现代化,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看北大荒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最重要一点,就是弘扬了北大荒精神。这个精神财富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它的作用不是物质财富所能解决、所能替代的。你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我给你们题的词主要就是发扬北大荒精神,就是要继续开创农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此次黑龙江之行,江泽民同志欣然为垦区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温家宝同志作为曾主管共和国农业的中央领导和现任国务院总理,极为关注黑土地。自90年代以来,他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中,安排出时间三次视察北大荒。
第一次,1994年8月16日至19日,冒雨视察北大荒。第二次,2000年8月22至23日,陪同江泽民同志视察北大荒。第三次,2003年8月2日,视察了垦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九三油脂有限公司。
1994年8月19日上午,温家宝同志亲切接见了总局、各管理局、总局机关部分单位的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同志指出,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官兵,以及大批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知识分子率先开创的农垦事业,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重大的建设成就,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把一片荒原建设成为北方的一个粮仓,而且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取得建设成就的同时,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黑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于2007年4月23日开幕,4月27日胜利闭幕。大会听取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代表省委所作的《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报告在“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部分,特别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发扬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激励全省人民投身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
2007年5月16日至1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先后来到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群力集中区和平房集中区,深入北大荒领先联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大什食品有限公司、完达山哈尔滨乳品有限公司、北大荒医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大荒龙垦麦芽有限公司和北大荒设施农业园区,了解垦区有关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及基地建设等情况。
钱运录同志强调指出,黑龙江农垦既要生产物质产品,还要继续培育精神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断弘扬北大荒精神。省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通过弘扬北大荒精神,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素质,强化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要通过集中宣传北大荒60年的开发建设史和相关的先进典型人物,进一步扩大北大荒精神的影响。要组织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回忆过去,评说现在,展望未来。各级新闻媒体要推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形成宣传报道强势,为弘扬北大荒精神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新的形势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对北大荒精神的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这必将极大地鼓舞北大荒人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必将极大地丰富北大荒精神的新内涵。
来源:北大荒全书
新型建材网https://www.xxjcw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