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讲席教授,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说她不爱国,也有人说她是因为连续两年没有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而负气出走。>>清华女神教授颜宁炮轰自媒体:“谁说我负气出走的?无耻!”
识局:为何离开清华去美国任教?
在网上搜索“颜宁”的名字,可以发现很多文章都用“女神”、“才女”称呼她。这样一位“科学之星”、“清华才女”突然选择赴国外任教,不免引发人们的诸多猜测。
近日,颜宁回应了自己选择去普林斯顿的原因。“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颜宁介绍,2015年以来,自己陆续收到欧美多所著名研究机构的聘任邀请,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对于颜宁教授赴美任教,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际舞台上亮剑,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清华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据其介绍,在聘期内,颜宁将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也会保持与清华的联系,在符合两校规范的情况下,安排时间在清华继续从事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解惑:为何被理解为“负气出走”?
这位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攻克50年不解科学难题的女科学家,早已名满天下。不过,虽然颜宁用“居安思危”来解释她的这次离职,但有自媒体在传播这一消息时,加上了“负气出走”的前缀,给这次离职赋予了别样意味。
说其“负气出走”,是因为有人翻出来她于2014年所写的一篇讲述其基金申请失败的博文。文章详述了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项目失败的过程。
她本以为可以申请到这一可能做出世界前沿成果的项目,但基金委连面试答辩的机会都没给她,且连续申请失败两次。
正是这篇文章,让外界将颜宁远赴普林斯顿大学与科研基金项目申请失败联系起来,认为她是被不合理的科研体制逼走的。
坦白讲,科研基金申请失败与远赴普林斯顿大学之间,很难建立直接关系。况且颜宁在接受采访时也从未提及这个原因。甚至,面对自媒体的解读她还有些不忿。昨天,她在微博上回应称:明明是开开心心的一件事,请勿揣度,否则我就说是被这些不实言论、网络暴力吓跑的。
人物:颜宁的履历到底有多光鲜?
颜宁,1996至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攻读本科,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一公教授,从事细胞凋亡研究,2004年1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2005年获得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
2007年10月,在普林斯顿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原创论文14篇,研究成果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在清华大学的10年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致力于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系统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包括解析了国际上攻坚几十年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电压门控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已经被国际经典的生物化学最新版教材收入。
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价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争议:是人才流失还是人才流动?
就在消息出来这几天,网上舆情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为此格外激动,觉得这是国内大学赶上世界一流的一个标志。
颜宁本人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普林斯顿回清华,又从清华到普林斯顿,这样的来来往往,本身就可以视为我国高等教育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注脚。
如果国内的学术水平真的那么不行,恐怕就算清华能花大价钱把颜宁从普林斯顿请回来,十年之后,她那份学术天赋估计也早就被废掉了,哪里还有被请回去的机会?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虹吸效应,依然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这样的位势差,也不会永远不变。如果说当年姚期智、杨振宁、陈十一、施一公的归国确实需要很强的爱国精神支撑,那么今天,很多优秀海归的回国工作,已经不只是情感的考量,同样也经得起现实损益平衡的考验。
当众多国外科学家开始羡慕中国的实验室拥有比他们更好的研究条件,当越来越多像中国科大的段路明,清华大学的祁晓亮、郑思齐等等国内培养的人才,同样有资格在世界知名大学获得讲席教授的称号,我们对“人才流失”的看法恐怕需要逐渐被“人才流动”所取代。即便从最为功利的视角来看,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谁知道颜宁将来不会把更多先进的研究成果带回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中新网等)
>>相关报道:
从理性角度来看,不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腹黑的怀疑论,对人才流动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一旦形成普遍性的舆论语境,会对人才本身和用人单位产生无形的压力。[详细]
看得出来,颜宁对自己的科研项目没通过基金申请非常遗憾。也正是这一点,点燃了公众对科研体制的批评。[详细]
由 新型建材 https://www.xxjcwmall.com/
企业信用评级 https://www.xxjcwmall.com/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