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证实,颜宁将离开清华大学,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一时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颜宁回应:尽己所能促进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
据光明日报5月8日报道,清华大学方面证实,清华生命学院教授颜宁经慎重考虑并与学院和学校领导仔细沟通,已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Shirley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将于近期前往就任该教职。
据悉,颜宁此前是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博士及博士后研究。
清华大学官网颜宁简历截图
清华方面透露,在颜宁的聘期内,她还将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也会保持与清华的联系。
并且在符合两校规范的情况下,颜宁还将安排出时间在清华继续从事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两校和中美两国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对于颜宁为何会离开,选择到国外任教一事,有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称“颜宁是负气出走”。
文章中称,在颜宁的科学网博客中曾发文说自己“连续两年申请项目基金,均未成功”,因而负气前往美国任教。
而对此,颜宁通过微博发文驳斥,这纯属造谣。
对于颜宁来说,做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很艰难。
她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清华有优秀的学生,有给我动力和压力的优秀又友好的同事,有给我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而最终还是选择离开,颜宁解释说,害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会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颜宁的母校,她表示,自己能够在这两所母校任教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两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
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尽己所能,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对于颜宁的离开,清华方面回应说,近年来清华大学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正式教职的情况已日益多见。
这些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清华有一批优秀学者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教师的水平,其中的杰出者更是达到了世界名校的讲席教授水准。
颜宁的贡献:在《自然》《科学》所发论文总数超北大
那么,在颜宁教授都曾做出过哪些贡献呢?我们来细数一下。
颜宁1977年生于山东莱芜,在其30岁不到的时候,就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就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
从2007年开始,颜宁在清华开始教授生涯,在这10年里,她所带研究组每年发表的CNS文章比99%的高校全校还多,更曾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以及今年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在清华任教期间,她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致力于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系统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
2009年以来,颜宁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篇。
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价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据媒体此前报道,在2016年公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清华大学跃居世界第58名,首次跻身世界百强。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颜宁和其老师施一公两位顶尖人才居功至伟。
若除去颜宁和施一公的贡献,清华大学的排名就会降至69名。
2011-2015年间,清华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达到47.3篇,而这其中38%的成绩归功于施一公和颜宁。
在这五年间,这两位顶尖人才共计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高达18篇,成为清华大学当之无愧的顶尖科研论文高产作者。两人的论文总数甚至超过了除清华大学以外论文数量排第一的北京大学,两位顶尖人才合二人之力,造就了一座傲视群雄的“科研论文高峰”。
施一公:学有所成时觉得自己该回国了
颜宁事业的发展轨迹似乎与其师施一公有些相似。
当年施一公也是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在美国研读博士、博士后。随后,1998年—2008年期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任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而后他婉拒美国方面的工作邀请,选择回国到清华工作。可见,国内名校培养毕业生到海外任教的情况早就存在且日渐普遍。
施一公(资料图)
当年,在被问及为何要放弃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国工作时,施一公表示,“自己心里从来没有美国梦。相比之下,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盼望祖国强盛的中国梦。”
施一公认为,有句话很能代表海外一批人的心声,“我们这些人,至少欠中国全职工作15年。”
施一公还表示,早在1995年,自己就挺想回国发展,但觉得那时回来可能会学无所用。等到2000年,总算学有所成时,就觉得自己该回来了。他说,他已在多年寻找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或许颜宁也会和施一公一样,即使如今选择赴美任教,将来还是会回国发展,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此文由 新型建材https://www.xxjcwmall.com 网站制作https://www.xxjcwmall.com/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