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反抗,一面是狂热,在共享充电宝的商业逻辑饱受质疑同时,整个行业却在争议中突飞猛进。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宣布了12笔融资,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不是一门大生意?我们邀请了两位立场鲜明的投资人,聊了聊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深度思考。
作为“小电”的投资人,盈动资本合伙人蒋舜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个价值百亿美元的事情。与此同时,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则保持了谨慎,“目前模式下我们是不会投的,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刚需”。
共享充电宝是真刚需还是伪需求?
寻找中国创客:从投资人角度,你对共享充电宝项目持什么态度?
蒋舜:盈动资本是“小电”的天使轮和A轮的投资方,也在准备投第三轮。从投资逻辑讲,手机充电本身是个高频且底层的需求,用户习惯已经存在,市场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规模化效应将非常明显,投资逻辑是成立的。
梁维弘:共享这部分熊猫资本关注的比较多,也下重注投了摩拜。所以街电、Hi电等项目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看过了,我们仔细从每一个消费场景需求去分解过,认为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刚需,更不见得是个很大的生意。
寻找中国创客:为什么没投?你觉得充电是一种“伪需求”?
梁维弘:手机充电肯定是刚需,频次也不低,但大量需求已经被满足了。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分析,最活跃的室内场景是家、办公室和车,这些场景不需要共享充电宝。室外场景中,我带个充电宝或充电线就能解决大多移动充电的需求,纯粹在室外需要及时充电的场景还剩下多少?
由 企业信用评级 https://www.xxjcwmall.com/
新型建材 https://www.xxjcwmall.com/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