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虽然社会公众的防骗意识不断提高,但犯罪分子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运用,“网络关键词”成为新型网络产品,一些不法分子从中找到了商机,借此进行诈骗,并谋取暴利。近日,象山县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利用“网络关键词”实施的诈骗案,批准逮捕13名犯罪嫌疑人。
连环设局 家具厂老板被骗23万元
象山的何老板是一家具厂老板,并有一个销售家具的互联网平台(即“关键词产品”)。2014年上半年,何老板接到一名自称上海某咨询公司员工的电话,称他的网络平台十分有价值,如果转让可以赚上亿元,有意向可以至他们公司面谈。
这个赚钱方法让何老板十分心动,因此专程赶到上海了解对方情况,当看到公司有正规办公地点和营业执照,十几名员工不停地打电话忙碌,他逐渐开始相信对方。接触几次后,对方提出转让平台需要再做一个B2C平台,捆绑销售能卖高价,何老板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谨慎表示要考虑考虑。
没多久,他频频接到知名投资公司主管的电话,声称要收购他的平台,但需要与B2C网络平台绑定,至此,何老板相信这个事是真的。他主动联系咨询公司员工做B2C网络平台,同年7月份收到了平台的证书,经验证,网址能够打开运行,后又应投资公司“老总”的要求,把B2C网络平台的使用年限改为永久,前后总共花费了23万元。就在何老板以为平台转让万事俱备的时候,他电话联系之前准备收购的买方,对方却推脱不想收购,直到2015年7月,何老板不能使用B2C平台,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扮演多角 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
与何老板同样被骗的还有多名受害者,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大多为做生意的中小企业老板或经商人士,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有的想获取高额利润,有的想要发展电子商务,但自己又对网络专业知识不了解。
诈骗分子抓住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搜索、客户信息交换等方式锁定拥有“关键词”的企业老板,谎称有买家愿意出高价购买其手中的“关键词产品”,通过内部人员扮演客户、网络公司员工、知名投资公司主管等假身份,取得企业老板信任,又以买家要求必须完善产品配套资源为由,诱骗企业老板向他们高价办理各种所谓的APP、域名、通用网址、微信公众号等。其中,四川的王老板就是循环中了这个圈套,制作了8个网络平台,20多个产品,先后被骗了450余万元。
据了解,“网络关键词”是指互联网域名的搜索简称,网络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某个关键词,便可直接访问目标网站,对企业在网络上树立和推广品牌具有一定作用。然而,“网络关键词”尚未被公众完全熟知,该领域目前也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存在的漏洞较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为此,检察官提醒社会公众,对于这类利用“网络关键词”的赚钱方法,不可偏听夸张说辞,投资时应谨小慎微。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保护个人隐私,不可随意将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信息公开在互联网上,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此外,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官发现犯罪嫌疑人大都为20-30岁的社会青年,有的人并不知道所从事的是诈骗活动,有的人后来知道却又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检察官建议在就业时要选择到合法正规的公司工作,一旦发现有违法犯罪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切忌走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