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一天,韦刺史(刺史比我们现在的省委书记还要大一点)为慧能大师准备了法会聚餐。吃完了斋饭,他请大师上座,自己和官僚、学士及百姓庄重地向大师行礼,然后叩问:“弟子听了您讲解佛法,感到实在不可思议,但还有一些疑问,希望您慈悲解说一下”。慧能说:“有疑惑就问吧,我应当给你们解说”。韦刺史说:“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呢?” 慧能说:“是”。
“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
韦刺史说:“我听说梁武帝曾经问达摩,我一辈子都在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出家,施舍财物,布施斋饭,这些善行,有多少功德呢?达摩说,其实并没有功德。弟子现在也不明白这个道理,请您为我解说”。
在这里,梁武帝就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常常有这种想法:我布施、供斋、建庙,就有很多功德。这,其实是在求福报,什么是福报?在座的每一位今天能来听课就是福报,如果你出门前家人不让走或出了什么事不能来,就是没有福报,或福报不足所致。一个人有福报,就能心想事成。福报又叫福德,和功德是不一样的。福报是属于人间的,是世间之物。凡夫众生能够把他所聚集的功德资粮全部回向给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道路,这才是功德。如果把这些功德资粮回向给人天福报,你以后可以变成转轮圣王、可以成为天人、可以变成人间很富有的人,但不久之后你还会堕落,重陷轮回,经受生死煎熬。
佛教典籍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出家人,天天修福报,转世后却变成了国王的大象,身上装满金银财宝,华丽无比,吃的是最好的饲料,却没有智慧,迷失了自我,所以转胎成为畜生。“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他没有见性,所以堕入畜生道。反过来看,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是以什么样的方向为目的?如果赚钱只想买豪车住大房子,想着如何享受,那你一个人能花多少钱?今天花光了,明天就不能花了。所以要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把财富布施给周围需要的人,这样福报才能无穷无尽。人对问题理解的高度决定了他未来发展的可能,决定了他走向什么样的未来。学习佛法就是将佛所解读的世间万物的透彻性植入我们思想,让我们站在那种高度看待世间。所以我们说,我们虽然不够高,但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看的更高远、更彻底。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
求福,就是求福报。不论造寺建塔,还是布施设斋让人吃饭,这些都是修的福报。不可将福报叫做功德,功德在法身中,福德不能代替功德。功德是我们了生脱死的功夫,是不被五欲六尘污染的定力,是不执着,不着相。法身就是人人具足究竟圆满永恒不变的本性。但由于大家无始劫以来迷失了本性,所以要不断修行,明心见性。在我们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都在“有相”上做文章。有相就有生灭,所以不究竟。《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看到“相”,就会看到相的生灭、流动、变化、无常。以这种状态看事物的本质,就能更深刻地体会“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所蕴含的精妙禅意。佛法是什么?是要我们证得究竟圆满的结果,而不是一生一世的福报,更不是多生累积的福报。当证到究竟圆满的法身后,你就不会再生死轮回,即使有轮回,也是乘愿再来。
何为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这讲的是自性自度的禅宗思想。一个人在世间做事情,有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有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了解事物存在的规则和规律,那他的自性就是圆满不缺失的。我们很多人对“平等”二字有偏见,以为平等就是要收入平等、地位平等、一切平等,这不是平等,是平均主义。世间的事哪能做到平均?有人加班到两点,有人上两个小时班,他们工资能一样吗?如果一样,谁还愿意干活。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平等。但“人性”是可以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天生没有贵贱之分。一切众生,无论国王还是叫花子,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佛,这方面是平等的。六祖慧能说“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对每一个念头都不执着,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存在和消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尘不染、毫无滞碍, 时刻了解自己存在的状态而不迷惑。有多少时候人对自己的念头是清清楚楚能自我把握的呢?如果你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就不会起妄念,看待问题也清楚透彻。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谦下是谦虚、有礼貌、不自傲、彬彬有礼。这也是儒家提倡的“谦和”。八卦里有一卦叫谦卦,其它卦都是有好有坏,只有这个是全好的。一个朋友对我讲,他遇到有个老师很有学问,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但他眼里只有自己,装不下别人,不管谁见到他,都会被批得体无完肤。这是他最大的缺陷,再有学问,你的内心容不下别人,看不起别人,自傲自满,本来就是没有功德的表现。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因为你有严重的我执。从这里可以看出六祖慧能的伟大所在,他把佛法深奥的道理用深入浅出的言语生活化表达了出来。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这里讲的是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东西,一点都不深奥。儒家基本的理论思想在这里被化为成佛悟道的最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成佛悟道、修行是从行住坐卧开始,从为人处世开始,从一言一行开始,从心平气和开始的。可见修行并不高深。
有个故事讲,一个不孝之子听周围人讲,普陀山的观音很灵,去拜拜会发财。于是他跟村里人来到普陀山,三步一拜。寺院里的师父和他讲话了,说佛菩萨不在这里,在你回家的路上,如果看到有人把鞋倒着穿来给你开门,这个人就是佛,你拜他就是了。他在回去的路上,仔细观察每个给他开门的人,却没发现有一个是倒穿着鞋的,因此十分失望。这样一直走到了家,已是深夜,便用脚踢门,喊他母亲开门。他母亲听到声音,慌忙起来给他开门,此时,他猛然发现自己的母亲把鞋子穿倒了,于是当下顿悟,并产生无尽的悔意。从那以后他对母亲就如对待佛菩萨一样恭敬,他在幸福快乐,平安富足中度过了后半生。如果我们在座的每个老板对待你的客户,对待帮助你的人,都把他当做菩萨一样去礼拜、恭敬,想想看你的团队、企业和客户会对你怎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说我们不要去求西方极乐世间的佛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佛祖,给你衣食住行、让你发财的人就是佛菩萨。《乔家大院》里面的乔致庸,年终时都会把每个店的负责人请到台上,作为东家给每个掌柜磕头,感谢他们一年中所做的贡献。你有多少恭敬,就有多少回报。 孔夫子曾说“行之不得,反求诸己”,讲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生意做不好,人际关系不好,家里鸡飞狗跳,到处都是谩骂和指责。如果不反省自己,只知道在别人身上找的问题,这样有用吗?这样只能使事情越来越糟。你只有好好反省自己是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人的,那么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回报到你身上来。所以只有从自身找问题,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佛教里有一些现象,我们刚开始听到时,以为愚蠢无比,但是仔细琢磨之后,会发现很有意思。我曾经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面工作,看到村里有棵大榕树,榕树下一个和尚在打坐,前面放只空碗。人们经过他时,会给他碗里放一点零钱。和尚也不说感谢,仍然自顾自打坐。有个小孩子,以为老和尚好欺负,就偷偷把零钱拿走。这个年轻人看到,想去指责小孩子,但一想老和尚都没计较,自己又何必呢?便放弃了。第二年,他再从那个地方经过,发现老和尚还是在榕树下打坐,什么也没变,只是身边多了一个徒弟——就是偷偷拿他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被老和尚度化了。
禅宗还有个公案——“把月光送给你”。讲的是一个老和尚住在山里的茅棚,有天夜晚,晴空万里,月光皎洁。茅棚里进来一个小偷,翻来覆去找不到值钱的东西,精疲力尽的时候,老和尚说:“这位施主,我身上唯一值钱的就是这件衣服,你把它拿去吧”。小偷低着头,很难为情,但还是拿走了。看到小偷走掉之后,老和尚慈悲地说:“我真希望把那皎洁的明月送给你”。第二天他打开门,看到衣服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门口。和尚笑了笑,说:“看来,昨天他确实收到了皎洁的月光”。老和尚的行为是多么慈悲,他处理事物是多么圆融、智慧,他对人性的理解是多么通达、透彻。这些故事仅供我们参考。我们在做事业做管理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取舍呢?
以前,有个寺院的功德箱总是被人偷。原来有个年轻人没钱花,流浪到寺庙,就偷偷拿钱去买吃的。若干年后,他发达了,带了许多钱来供养寺院,无限感激地说:“很多年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我拿了功德箱里的钱才存活下来,所以我要报恩”。而我们现在的功德箱呢?上了足足三把锁,还有监控器监视,但还是有人来偷钱,真是防不胜防。前几年有个电影叫《何以笙箫默》,里面的小姑娘把身上仅有的几百美金全部布施给男主角,甚至没有留下地址。后来男主角成为上市公司总裁,十分感谢这个小姑娘帮他度过人生中最困苦的时期,并千方百计追求她,可她不为金钱所动,无动于衷。许多人都不理解这一点,其实她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功德,——这种淡泊名利绝无所求的功夫就是一种见性之功。现在,我们总在讨论要不要给路边的乞丐施舍,但反过来讲,让你像乞丐一样蹲在路边,放下你的尊严和仪态你能做到吗?所以,达摩说梁武帝的布施没有功德,因为他是“有相”的对待,就有功利心,心怀杂念,他不懂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无所求行”,要把一切放下,如果心里还有修福的念头,便是执着,便着相了。佛教的布施讲“三轮体空”——无我、无物、无受者。就是没有布施的我,没有被施的人,也没有所施之物。即是没有任何要求之心,没有功利心,这才是真正的功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六祖慧能希望我们所做的布施是一种“无相布施”,不是用世间的取舍、价值观念去布施做功德,没有被建的庙,没有被渡的僧人,也没有接受布施的人,这样才是大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要用恭敬、谦和、造福的心态来对待,不要老想着人家接受我的布施,就高高在上,生起傲慢心、轻慢心,这样没有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所以没有功德。人常常觉得自己做了许多好事,可好事越多抱怨越多,——你认为你帮过他,可他却忘恩负义甚至不理你,这时你就心生抱怨。这就是我们讲的没有见性所做的布施,所以我们会有诸多的抱怨。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大家弄清楚“功德”的意思了吗?功德须自性内见,也就是说我们做布施的时候,内心清净无染无功利之心,那才是真的功德。功利是什么?是交换。比如夫妻,最大的矛盾就是交换。妻子想我为你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她就希望丈夫给她相应的回报,如果得不到会很不甘。这是因为她在用有所求心在做家务,不是无相布施,自然会造成内心的不平。同样的,老板培养一个员工,给他机会成长,等他做了二把手,突然间离开你,把你的客户和高管也一并带走,你会在身后骂他白眼狼,满腹怨气。但有什么用呢,什么都是无常的,你怎能期待他一直忠诚于你,你要反思一下当他有能力独当一面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早点让他去负责一个项目或管理一个子公司。如果他离去,也要胸怀坦荡地祝福他,心无挂碍,你对他来说就相当于做到了无相布施。所以,我们要用般若的“空性”思想来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自修性是功”,功德来于自性,是从内在升华出来的,是出世间的,而不是用世间的考核标准来衡量。我经常和身边人讲,帮助别人不要有任何回报之心,但是别人帮助了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如果你总想从身边人身上得到好处,捞到便宜,不知道回报,以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这种行为不单单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也包括教育孩子。如果把这种教育思想注入到孩子身上,你的孩子未来定会有大作为。为什么呢?因为他懂得感恩。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我们的生活行为当中,让它成为指引我们言行举止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前行
1. 如何理解《六祖坛经》中“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句话?
六祖慧能讲的定和慧是合一的,没有前后之分,没有孰重孰轻。就好比我们说心和体的关系,是不分前后彼此的。
2. 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诸法实相”?
《心经》经里面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你进入本体的时候,是不分彼此的。这种状态如何在生活中落实呢,如果你一心为善,就把善贯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不着相。如果你修道,就深入了悟“成住坏空”,面对事物的千变万化保持如如不动的境界。因为大千世界里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相,没有一模一样的。认识诸法实相离不开“成住坏空”,再富有、再美貌、地位再高、权力再大终将消亡,所以当你站在世间最高点去看待事物时,就认识了事物的本源,所有的事物都能看得清楚明白。
3. 如何随时随地地从容和自在?
从容和自在一定是来自内心的淡然。淡然就是欲望少、执著心不强烈,你就自然而然地淡雅从容。如果你欲望多,诸多欲望会把你的身心分解为无数碎片,自然无法从容。
4. 如何在生活中面对冤屈?
要有自愧心。也就是说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来到我身边?为什么我成了受冤的人?为什么我遭到别人的指责和误解?当你回答了这些问题,你就知道如何面对了。
5. 被身边朋友欺骗该怎么办?
有一个太太发现她老公不正常,找了私家侦探把她老公做的所有事都拍下来。这样有意义吗?你要想明白,你要的是清清楚楚的结果,还是美满的家庭?钻石没有百分百纯钻,金子没有百分百纯金,更何况是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想清楚你要的结果再决定你的行为。既然你连家都不要了,还想知道你老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人的行为会把人的念头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除了你自己,谁都没有办法给你明确的回答。
6. 企业文化能否通过禅修获得?
禅修不能给你相应的企业文化,但禅修可以给你想要的结果。你想要什么文化,可以通过禅修去确定,禅修能帮确定你的迈向。什么是文化?《群书治要》里刘余莉教授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从而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想一想,你的企业想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通过这种文化可以更好地服务你的消费者。通过打坐,你对这些问题就清晰明白了。
7. 我们应该以什么心态面对杀人犯、拐卖儿童、生产假冒食品等等犯下种种恶业的人?
当一头狮子咬住一头牛的屁股,其它牛能看到却无动于衷,大家不救它,等到自己也被狮子咬到,自然也没有人会救它。现在太多人为了金钱不顾一切,谋害别人最后却自食其果。如果所有人生产的食品都不能吃,难道他也不吃饭吗?照这样下去,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有五个日本兵压着两千个中国人,这两千个人随便反抗一下,这五个人一定死无葬身之地,可这些人就像赶绵羊一样,谁也不愿反抗,最终都被杀掉了。这个问题我回答到这儿,你想想看你究竟该怎么办。本文由 新型建材: https://www.xxjcw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