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在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促产业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但环境、资源等问题和瓶颈也相续产生。当前,经济增长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意味着发展模式将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低效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建筑业发展现状来看,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业能耗占近三成。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40%。传统建筑和装配存在的高耗能、低效益等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而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达16亿平方米,大多数采用木模抹灰的传统建筑工艺,且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对资源和环境影响极大。
在王美华看来,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行业信息化、绿色化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装配式建筑可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时、节省人工、大幅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环保的目的;装配式建筑在现场主要进行预制构配件的拼装,与传统现浇模式相比,把施工现场大量高强度的作业移向“工作环境可实现人为控制的厂房内”进行现代化生产,改善了工人作业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是实现绿色建造的重要途径;此外,现场作业量减少的同时,扬尘、噪声和废弃物排放也相应减少,可以大大提升绿色施工水平。
而建筑信息模型的使用则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合理配置项目生产要素,从而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对建造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发挥巨大价值,提高效率与安全性。
“当前,应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更绿色、节能、节材的建造方式和更加科学的运营维护,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污染排放,促使行业向绿色转型,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作贡献。”
王美华所在的上海建工集团近年来也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下了功夫。“为了推动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助推行业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我们成立了工程研究总院,持续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方面进行投入。我们企业的技术中心在2017年~2018年度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评比中位列全国第7名,上海第1名,行业第1名。”她自豪地说道,“我们不仅在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参与了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进出口博览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
应推动合理低价中标
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最低价中标”现象。所谓“最低价中标”,简单地说,就是在招标投标时,谁的报价最低,就由谁中标的评标方法。最低价中标本是为了节约建设资金,但实际执行后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通常,投标企业的策略是,先最低价中标,再通过变更设计,迫使业主追加投资,否则就搁置施工,造成工期延迟、法律纠纷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同时,在“最低价中标”的市场环境下,粗制滥造在所难免,以次充好暗流涌动,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相悖。
“当前,建筑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若是一味以‘最低价’作为是否中标的考量,不仅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影响正当竞争良性发展,还会导致产业链从下游向上游恶性传导。不但不利于建筑安全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建材行业和企业来说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以建筑防水行业为例,“最低价中标制度”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一些实力较差、管理混乱,甚至只是挂靠,完全不符合工程基本要求的施工企业或者个人,片面地以低报价作为中标的唯一“武器”,以完全低于成本价格承揽工程。在通过各种手段中标后却又无法按照中标价格按时按质的完成工程,最后只能靠降低各种支出、偷工减料来解决,加重了防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我们提倡的应当是合理低价中标。工程项目的建设一定是有一些成本和基础费用,如果一味追求低价,建筑工人的权益甚至是房屋质量都可能受到损害。”王美华表示,“追求低价,并不是完全错误,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方式。偷工减料这种方式是绝对不可行的,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优化成本才是正道。”
关注长三角区域水体污染系统治理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活动的迅速增长和不断升级,区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王美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她今年两会带来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整个区域内水体污染系统治理方面的。
在王美华看来,对于区域水体污染问题,如何在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构架下,进行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系统治理,一直以来都是重大难点。
因此,她在自己的提案中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共享信息数据,优化调度,加强联防联控。明确规划边界,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确定长三角区域总体目标、区域省市各自目标,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协调和平衡。以水环境质量为焦点,通过强化体制机制,加强全流域、跨区域的战略性事务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在摸清区域环境本底、保障数据利用价值的前提下,结合智慧水务建设,逐步构建一体化监管体系,支撑流域协同管理及监管。共享环保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和联惩联奖措施,杜绝违法污染企业在地区间的转移。将设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污企业污水排放在线监测设备纳入水利系统入河排污口监控系统或平台,配合模拟预警,建立流域预报应急网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二是采取系统治理手段。以水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以实施排污许可为手段,提出系统化方案。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特别是从江湖关系的角度出发,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控制、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技术路线,实现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控制。
三是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处理相关设施短板,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统筹安排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泥水并重,建设污泥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厂污泥处置能力。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雨污水收集系统,配合采用管道养护修复等技术手段,实现污水处理系统扩能。
此文由 新型建材网:https://www.xxjcwmall.com 转发 更多资讯请关注: https://www.xxjcwmall.comnews/
新型建材网:企业信用评级、质量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