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是沉积岩最醒目的标志,它反映了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地质工作者对颜色比较重视,描述岩石时总把颜色放在最前面,并把它作为分层、对比和推断古地理条件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沉积岩颜色的成因类型
按成因,沉积岩的颜色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又可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1.继承色 继承色取决于碎屑物质的颜色,常为碎屑岩所具有。如纯石英砂岩的白色,是由于无色透明的碎屑石英造成;长石砂岩则呈肉红色是因碎屑长石是浅红色,而长石是由花岗岩中的浅红色长石机械破坏而来,故叫继承色。
2.自生色 自生色取决于沉积和成岩阶段形成的自生矿物的颜色。为大部分粘土岩、化学岩和部分碎屑岩所具有的颜色。如含Fe3+的就呈红色或黄褐色;海绿石砂岩呈绿色,是因其中含有绿色的自生矿物海绿石。
3.次生色 次生色是在后生作用或风化作用过程中,原生色发生次生变化而形成的。如露头上所见的红褐色砂岩,有时可能是原来的黄铁矿、菱铁矿氧化生成红褐色的褐铁矿所致。
原生色的特点是在同一层内常稳定不变;而次生色则呈斑点状,或沿裂隙空洞分布,可切穿层理,在风化带发育。在自然界常见的是原生色和次生色都有的混合色。次生色和自生色往往是由色素造成,色素含量仅百分之几,甚至小于1%,但它对岩石颜色影响很大。常见色素为有记者铁质,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岩石颜色变深;Fe2+和Fe3+含量比例不同,可以出现不同颜色。如Fe3+:Fe2+>3.0,则岩石显红色;Fe3+:Fe2+=3—1.6,呈紫色、砖红色、褐色等;Fe3+:Fe2+<1.6,呈浅灰绿色或灰色;Fe3+:Fe2+近于0,则呈黑色。
二、各种常见的自生色及其沉积环境
1.白色 一般不含色素,如质纯的碳酸盐岩、盐岩、石英砂岩、高岭土、蛋白石等。
2.灰色、黑色 由于含有机质(炭质、沥青质)、分散状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这些物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并表明岩石形成于还原或强还原条件下。
3.红色、紫红色、褐红色、黄褐色 由于含有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之故。表明当时沉积介质为氧化及强氧化条件,其中黄色常见于炎热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陆相沉积物中,而红色常见于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的陆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物中,也可见于海相沉积物中。
4.绿色 由于含有Fe2+和Fe3+的硅酸盐矿物(海绿石、鲕绿泥石)。代表弱氧化或弱还原的介质条件。碎屑岩中若含有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等碎屑矿物多时也可呈绿色。
5.蓝色、青色 是硬石膏、天青石、石膏。石盐等特有的颜色。有时蓝色是由蓝铁矿和蓝铜矿引起的。
6,紫色 与氧化铁或氧化锰有关,有时则含土状萤石之故。
岩石的颜色除与成分有关外,还与粒度、干湿情况有关;粒度越细则相应的颜色要显得深一些;湿的标本比干的颜色要深些。
三、颜色的描述和实际意义
对岩石的颜色描述时,不仅要说明是何种颜色,而且要说明颜色的深浅、亮暗和浓淡程度。有时岩石是混合色,则用复合名称描述,如深紫红色、浅蓝灰色,前面的是次要的颜色(深紫、浅蓝),后面的才是主要颜色(即红、灰色)。
对于沉积岩颜色的研究,有助于划分和对比地层、了解古气候条件,根据颜色的性质可以确定介质是氧化或还原的环境。对颜色的仔细研究还有助于寻找有用矿产,如云南的沉积型铜矿主要赋存于紫红色地层中的浅色岩石中,故浅紫交互层是寻找铜矿最有利的地段